黄光莹 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
入职广西英华从事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研究数字内容的创作和传播,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设计。2023年至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赛以上并获得不同奖项50项以上,其中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未来设计师NCDA全国高校数字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家级一等奖,让学生获取到荣誉感,被评为“优秀教师”。
主要成绩
2024年指导学生获未来设计师NCDA全国高校数字大赛国赛一等奖
2024年指导学生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赛一等奖
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未来设计师NCDA全国高校数字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
2023年参加未来设计师NCDA全国高校数字大赛省级二等奖
新教师的三尺梦启航
黄光莹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与对职业教育的热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钦州这座滨海小城,为的就是那一份心中的热爱。
作为新手大专教师,黄光莹面对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心中五味杂陈:“我必须突破自己的不善言辞的这一点。不能辜负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学生们,我可以变得更坚定。我知道,这里是我的战场,也是我实现梦想的起点。”
拾起信心,潜心专研。那年暑假,黄光莹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前沿动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求让教学内容既贴近实际又充满趣味。从教学材料和学生学情分析,黄光莹总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影视领域的实践知识和新媒体内容制作。
在课前准备时,黄光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直到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每一个表情都自然流畅。为了更好地突出课堂效果,黄光莹在《短片制作》开课之前,首先到线上网络平台自学课程,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中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用最真实的经历影响和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课程学习中来。
黄光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无论性格如何,只要有梦想、有热情、有坚持,就能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耀眼的光芒。
见证学生的进步,比自己获得荣誉时更加欣慰
黄光莹的心中藏着一个特别的情感——每当看到学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内心的喜悦远超于自己获奖时的那份荣耀。执教之初,黄光莹也曾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奋力追逐,渴望在专业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然而,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她逐渐发现,教育的真谛远不止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那份能够点亮他人未来的力量。每当夜深人静,批改学生作业时,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学生们的成长与变化,那是一种比任何科研成果都更为真实和触动人心的体验。
在黄光莹的班里有位小廖同学,刚开学时成绩平平,对学习也缺乏兴趣,极度不自信。黄光莹主动和小廖同学谈心谈话,在细微之处寻找出小廖同学的优点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启发,小廖同学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突破了自己心中的自卑。当在2023年米兰高校设计设计周的比赛上,看到了小廖获得了省一的名次。那一刻,黄光莹深刻感受到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见证学生的蜕变与成功。
从那以后,黄光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再仅仅满足于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中去。每当学生们在比赛中获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或是找到心仪的工作时,她都会比学生们还要高兴,仿佛自己也随着他们一起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关键点,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教育是一场灵魂的触碰与启迪,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黄光莹愿意成为那个永远站在学生背后,默默支持、默默鼓励的引路人。
数字织梦,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中的传承与辉煌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黄光莹怀揣着一个独特的梦想——将传统文化的深邃韵味与现代设计的创新活力相结合,并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这一新兴媒介,让古老的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触动人心。这个梦想,源于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科技如何改变世界的无限憧憬。
黄光莹自小对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她轻抚那些泛黄的古籍,或是凝视着前辈笔下流淌的墨迹,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单纯的传承已不足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于是,黄光莹决定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媒体技术,希望借助这一力量,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互动的方式呈现给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黄光莹便在大学时开始了漫长探索之旅。在工作空余时间持续在关注和钻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学习了动画制作、影视后期、数字绘画等前沿技术,并试图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交织碰撞,引导学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作品。通过动态效果和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莹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她明白,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数字媒体技术,都需要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技术的极致,同时也不忘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黄光莹默默地许下心愿:“未来我仍然会潜心职业教育,站在数字与传统文化的交汇点上,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数字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并一以贯之,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越来越多的时代工匠。